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中广核“伏羲一号”在汕尾建成投运;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完成安装;我国首个深水油田二次开发项目在珠江口盆地海域正式投产;全国首条海岛低空公共物流无人机配送航线首飞成功……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蓬勃兴起,广东海洋科技创ag真人国际 ag真人官方平台新日渐活跃,涉海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
数据显示,广东大陆海岸线千米,居全国首位;海岸线两侧的陆域和海域集聚了全省超85%的人口,创造了超92%的经济总量;2023年广东海洋经济总量1.88万亿元,约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1/5;目前,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
如今,作为海洋经济的“优等生”,广东又提出建设海洋强省,打造“海上新广东”的目标。旨在更大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巩固海洋经济稳进向好的势头,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广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注入“蓝色动力”。在这场“蓝色革命”中,广东不断健全海洋资源要素保障,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此两者如同双轮驱动,共同推动广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海洋强省”建设中,广东的海洋资源要素保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广东不断促进海洋资源高效利用,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广东进一步挖掘海洋资源的潜力,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推动海洋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广东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天然气水合物、海洋新材料等海洋新兴产业,对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一大批企事业单位对智能船舶、水下机器人、水下通信、海洋生物、浮式风电、波浪能装置等海试需求极为迫切。
10月31日,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揭牌仪式在海博会上举行,同时启动首批海上试验。这意味着该试验场从这天起正式对外提供测试服务,同时标志着该试验场从筹备向应用迈出重要步伐。业内人士表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的投入使用,有利于节省涉海单位测试成本,加快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有利于充分释放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潜能,推动涉海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为守护“蓝色粮仓”,广东不断强化现代化海洋牧场海洋资源要素保障。2024年5月和7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先后印发《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加快推进海洋产业园建设的通知》《广东省海洋产业园(海洋牧场类)用海选址及控制标准(试行)》,创新海洋产业园开发模式,指导沿海地市做好海洋产业园选址与设立工作,全面推行养殖用海整体论证,实施海洋牧场项目“标准海”供应。
截至目前,广东已有7个沿海地市组织完成17个海洋产业园(海洋牧场类)规划选址工作,全省养殖用海整体论证面积超过16万公顷。1-11月全省共审批开放式养殖用海290宗,面积16341公顷,同比增加193.45%,有力保障海洋牧场项目用海需求。
在审批服务方面,广东着力解决项目用海难点堵点问题,提升用海审查报批工作效率。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广东共批准项目用海432宗,批准面积27491公顷,同比增长78.35%。其中,汕头港广澳港区三期工程等11宗重大项目用海报经国务院批准,面积3853公顷;阳江帆石二海上风电项目等31宗项目用海获省政府批复,面积4106公顷。
与此同时,广东加快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2024年3月,广东全面完成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未批已填”区域处理方案审查备案工作,释放历史遗留填海成陆空间共4435公顷。截至2024年11月底,广东累计推动备案区域内35个项目完善用海审批手续,盘活利用历史遗留问题用海面积17488公顷,变“问题存量”为“发展增量”,有效推动低效用海退出。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不仅关乎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更直接关系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海洋强省过程中,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也应被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广东坚持开发与保护一体推进,坚持以战略留白思维加强海岸线保护利用,加快建设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扎实做好海洋防灾减灾,谱写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新篇章。
海岸带是海岸线陆海两侧的延伸区,是海洋产业的集中承载区,是重要的蓝色生态屏障,对于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据显示,广东海岸带区域资源丰富,品质优良,滩涂面积超2000平方千米,拥有大、小海湾510多个,优质滨海沙滩170多处,红树林106平方千米。
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海洋局局长屈家树介绍,近年来,广东持续加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与规划文件,同步开展了多项实践,取得了较大成效。2019年至今,全省共计完成海岸线公顷,湛江、珠海、惠州等多个生态修复项目先后入选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下一步,广东将努力把海岸带打造成为海洋防灾减灾的重要屏障、海上粮仓的重要支点、海上风电的重要节点、海上旅游的重要增长点。
红树林具有净化海水、固碳释氧、防风固浪、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被誉为“蓝碳明星”。作为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红树林营造任务最重、红树林保护修复基础最好的省份,广东使命重大。
近日,自然资源部公布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惠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这是广东入选的首个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也是广东首个初步建成的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该项目位于惠州市惠东县考洲洋,是惠州三个湿地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曾是粤东海域红树林主要分布区,生物资源尤为丰富。历经20世纪围海造田、围塘养殖以及城镇发展建设,考洲洋内红树林面积锐减,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近十年来,惠州通过保护与治理相结合的创新模式,累计投入近3亿元,先后开展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12个,清理海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恢复自然海域约12平方公里,新营造红树林8857亩,修复现有红树林1965亩,已然形成万亩连片的红树林自然景观。其中,好招楼和盐洲岛片区的红树林于2023年纳入省级重要湿地名录。
作为海洋环境的“哨兵”,海洋预警在海洋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不仅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还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广东海洋观测和监测能力不断提升,现已初步建成以海洋站、浮标、志愿船和地波雷达等观测手段为主,覆盖全省近海与近岸的海洋观测网。
记者了解到,为满足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广东不断升级海洋预警预报服务体系,目前已形成以近海海洋环境预报、重要海湾、重点海水浴场、中长期预报、灾害预警、生态预警和数值预报七大类产品为主,其他海洋行业领域专题预报为辅的全要素的预报产品体系。并通过网站、邮件、传真、短信和新媒体等多渠道推送预警预报信息,推进“海洋灾情信息员”队伍角色建设,打通海洋预报减灾“最后一公里”。